第九課:馮諼客孟嘗君-
出處:戰國策
大意:
(一)記敘馮諼無能無好,卻一再要求提升待遇。
(二)記敘馮諼自薦收責於薛。
(三)記敘馮諼矯命燒券為孟嘗君市義(年乃見)。
(四)記敘馮諼為孟嘗君挾外力(魏)復為齊相。
(五)記敘馮諼請孟嘗君立宗廟於薛。
(六)記敘孟嘗君一生功業全得馮諼之助。
主旨:說明能為未顯者唯能容者能用之。(篇外)
文體:記敘文。
第九課:馮諼客孟嘗君-
出處:戰國策
大意:
(一)記敘馮諼無能無好,卻一再要求提升待遇。
(二)記敘馮諼自薦收責於薛。
(三)記敘馮諼矯命燒券為孟嘗君市義(年乃見)。
(四)記敘馮諼為孟嘗君挾外力(魏)復為齊相。
(五)記敘馮諼請孟嘗君立宗廟於薛。
(六)記敘孟嘗君一生功業全得馮諼之助。
主旨:說明能為未顯者唯能容者能用之。(篇外)
文體:記敘文。
第八課:縱囚論
作者:歐陽修
大意:
(一)說明刑與義乃君子小人之分野。
(二)說明縱囚使歸為不盡人情之舉。
(三)說明縱囚使歸而存信義乃不通之論。
(四)說明死囚縱歸則不死,不可為常法也。
主旨:說明縱囚使歸乃上下交相賊者,不足為常法。(篇末(四))
文體:論說文。
第七課:琵琶行并序
作者:白居易
大意:
(一)說明寫作本詩的緣起。
(二)記敘江頭送客,夜聞琵琶。
(三)描寫彈奏琵琶的情狀。
(四)記敘商婦身世。
(五)抒寫比況商婦的悲情。
(六)抒寫重聞琵琶,感泣哀傷。
主旨:抒寫貶謫江州的哀情。(篇外)
文體:
序:
本文:
第六課:六國論
作者:蘇 洵
大意:
(一)說明六國破滅,弊在賂秦。
(二)說明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終必顛覆。
(三)說明各愛其地、勿附於秦、刺客不行、良將猶在,將使勝負改觀。
(四)暗指北宋不應輸銀入敵。
主旨:說明北宋當政者以輸銀納貢予敵之不智。(篇末(四))
文體:論說文。
第五課:散戲
作者:洪醒夫
大意:
(一)記敘戲散了。
(二)記敘秀潔退妝休息。
(三)記敘秀潔看到秦香蓮「預謀」賴戲,不由得大怒。
(四)記敘秦香蓮跟秀潔打招呼。
(五)記敘秀潔抱怨戲演得不好。
(六)記敘阿旺嫂(秦香蓮)認為「沒有觀眾」是「大家沒有精神」的原因。
(七)記敘秀潔認為「不管有沒有觀眾,戲都應該好好演」。
(八)記敘阿旺嫂因聽到秀潔(怪罪)的話而楞住了。
(九)(十)(十一)(十二)(十三)(十四)(十五)(十六)(十七)記敘阿旺嫂與秀潔之間(有關「賴戲」)的一段對話。
(十八)記敘戲團中人(因秀潔與阿旺嫂的爭吵而)紛紛陳述「自己對歌仔戲的正確忠實的態度」。
(十九)記敘秀潔因為看到金發伯(,想起學戲之初的情景,)內心悸動而禁(噤)聲。
(二十)記敘秀潔暗自決定不再演歌仔戲了。
(二十一)記敘秀潔對往後生活的安排。
(二十二)(二十三)記敘秀潔決定跟金發伯說。(辭職)
(二十四)記敘金發伯提議再演一場最精彩(采)的戲後便解散。
(二十五)記敘金發伯對秀潔的勉勵。
(二十六)記敘秀潔內心的激動。
(二十七)(二十八)記敘金發伯有意的幽默。
(二十九)(三十)記敘秀潔以一段戲詞,結束了尷尬的氣氛。
(三十一)記敘秀潔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而淚眼模糊了。
主旨:(藉秀潔之口)說明「不管有沒有觀眾,戲都應該好好演」。(篇腹(七))(意思與「做一天和尚,撞一天鐘」、「做什麼,像什麼」、「盡忠職守,堅守崗位」等同。)
文體:記敘文。
第四課:義田記
作者:錢公輔
大意:
(一)記敘范公平生好施與。
(二)說明義田養濟之大較。
(三)記敘公雖貴顯而施貧活族,卻貧終其身。
(四)說明范公之義賢於平仲。
(五)說明作記緣由(在高范公之義)。
主旨:描寫范公以祿賜設置義田之高義。(篇末(五))
文體:記敘文。
第三課:留侯論
作者:蘇 軾
大意:
(一)說明大勇者不驚不怒,而且能忍。
(二)說明圯上老人授書,有聖賢相與警戒之意。
(三)記敘圯上老人以倨傲鮮腆深折之以教其忍。
(四)(舉例)說明能忍則能不怒不驚。(呼應(一))
(五)說明高祖因子房之忍而勝。
(六)說明子房之所成乃在其志氣(,非狀貌也)。
主旨:說明「能忍」是(子房)成就大謀的條件。(篇末(五))
文體:論說文。
第二課:騾說
作者:劉大櫆
大意:
(一)「騎乘者皆賤騾而貴馬」句
說明騎乘者(在上位,指君)對騾、馬的評價(騾賤馬貴)。
(二)自「夫煦之以恩」至「然則馬賤而騾貴矣」
說明(以世人觀點而論,應是)馬賤而騾貴。
(三)自「雖然」至「人豈賤於騾哉」
說明人之所賤(在軼之不善,威之可以入善)。
(四)自「然則騾之剛愎自用」至「此騾之所以賤於馬歟」
說明騾賤馬貴的原因(在騾之剛愎自用,自以為不屈)。
主旨:(藉世人觀點)反襯「騾賤馬貴」之說的謬誤。(篇外)
文體:論說文。
第一課:臺灣通史序
作者:連 橫
大意:
(一)說明臺灣舊志誤謬,記載侷促。(緣由一)
(二)說明臺灣之開發,舊志亦不備載。(緣由二)
(三)說明史為民族之精神,人群之龜鑑。(緣由三)
(四)說明修臺之史固難,於今為之尚不甚難。(緣由四)
(五)說明臺灣通史之內容。(內容)
(六)說明修史目的在追懷先德,眷顧前途。(目的)
主旨:說明修撰臺灣通史的(緣由與)目的。(篇末(六))
文體:
第十六課:近體詩選(二)
一、山行
作者:杜 牧
大意:
(一)描寫秋日山行所見。(2句)
(二)說明「愛楓林晚」的原因。(2句)
主旨:描寫山秋景色之美。(篇末(二))
文體:
二、黃鶴樓
作者:崔 顥
大意:
(一)記敘黃鶴一去不復返。(起、頷)
(二)抒寫訪古思鄉之愁思。(頸、結)
主旨:抒寫(作者)訪古思鄉之愁思。(篇末(二))
文體:
三、登金陵鳳凰臺
作者:李 白
大意:
(一)記敘鳳凰臺上所見。(起)
(二)抒寫人事無常的感喟。(頷)
(三)記敘登臺遠望所見。(頸)
(四)抒寫憂國傷時的愁思。(結)
主旨:抒寫(作者)憂國傷時的愁思。(篇末(四))
文體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