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Aug 06 Sat 2022 10:49
  • 日記

日記是個人生活軌跡的具現,也是個人心靈玨活動的記錄。日記可以幫助我們記憶,更可以幫助我們作自我省察的工作。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這些檢討反省的過程,便是寫作日記的最好材料。

日記,從形式上來看,是應用文的一種。因為它不但具有特定的格式,而且具有一定的寫作目的,寫作對象也固定,有時候其價值還受限於特定的時空。

日記的第一行通常要記上幾月幾日,天氣怎樣。這是寫日記的基本格式。詳細一點的,更有加上「年」、「星期」及「溫度」等資料的。

寫作日記的目的,就自發寫作者而言,不外是為了記錄備忘、宣洩情感、省察言行;就被動寫作者來說,大概是他們的父母師長,為了掌握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,準備隨時給予適切的輔導,或是寄望以寫日記的方法,達到練習作文的目的。

日記的寫作對象是自己,包括寫自己的事、談自己的感受,論自己的是非,同時也是寫給自己看的。這一點是寫日記和作文最大的不同點。

因為日記是針對自己而發的記、敘、抒、論,對自己而言當然是「可讀性」甚高,但是對於不相干的他人,也許一毛不值;至於有些偉人或名人的日記,由於記錄了歷史上鮮為人知、或引致爭議的人與事,而成為後世學者研究當代學術的史料,應是「始料所不及」,也是極少數個案的「例外」,不能視為日記的「常態」價值。

日記雖是一種應用文,可卻是應用文裡最少受到應用文格式束縛的一種。日記除了開頭一行交代日期是必備的格式之外,全文其他部分,幾乎都不再存有應用文格式的影子,所以表達起來非常自由,幾與一般的作文無異;又由於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,所以可以隨心所欲:想到什麼就寫什麼;要怎麼寫就怎麼寫;高興寫多少就寫多少。也可以把什麼文章的忌諱、章法、結構等,統統丟開,只是一心一意的說自己想說的話,連別人對我所寫的會怎樣想、怎樣批評,都不必有絲毫的掛慮。寫日記就是因為有這許多的優點和方便,所以有不少人把它當作磨鍊文筆的練習;不少同學的父母和師長也都公開表示:勤寫日記,確實使他們的作文能力,得到了許多助益。

雖然日記是自由的,但是為了讓寫日記真正有益,並且讓你所寫出來的日記具有意義,以下幾點是一定要注意的:

一、不記例行的事,除非例行的事出了意外。

二、真誠記載,不能有一絲一毫偽飾。

三、寧有深入的抒評,不要浮泛的列述。所以每日一事,或每日一得的寫法最佳。

四、要持之以恆,所謂「日記日記,日日要記;一日不記,不成日記」。也唯有這種日積月累的功夫,才顯得出寫日記的無上好處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應用文是為了應付日常生活而產生的,它也給人類的交往和溝通,帶來許多的便利。自有人類的活動以來,應用文便在人與人之間,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因為人類的活動是無限的大量,並且是無限的多樣,所以應用文的形式,必將隨著人際關係的轉變,而推陳出新;應用文的種類,也必將隨著社會生活的演進,而不斷增加。我們可以確定,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弄清楚所有的應用文;事實上也沒有這個必要。

國中國文課本選錄的應用文形式有十二種,其中散見在各冊範文中的有訓詞、演講詞、書信(文言文稱「書」,話體文叫「信」)、歌詞、日記、祈禱文、銘等七種;集中在第六冊「語文常識三」——「應用文常識」中介紹的有便倏、名片、借據、領據與收據,共五種。

這只是課本編輯先生的一部分取樣。

坊間指導一般人作文的書籍,對於應用文的寫作這方面,也都各以編者的學識、經驗、偏好,選介了若干他們認為實用,而且有必要的應用文形式,自成一種分類。

有介紹七種的,分別是:書信、電報、便倏、啟事、契約、公文、規章。

有分八類的,為書信便箋類,規則章程類,契據證約類,贈文題詞類,訓詞演講類,啟事廣告類,會議文書類,實用楹聯類。

也有分成九種的,如:公文、契約、規章、會議文書、書信、便條名片、電報、柬帖、啟事廣告。

還有的分成十類或十二類。像十類的是:便條名片、電報、啟事招貼、簡帖、書信、契約、公文,規章、慶弔文、對聯題辭;十二類的則為:書信、公文、電報、規章、契約、柬帖、對聯、題辭、慶弔文、啟事、廣告、便條。

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二年七月公布的「國民中學課程標準」,其中有「選修科目應用文課程標準」,規走選修的應用文課程配置於第二、三學年教授,教材分配於一二三四冊的情形是:

第一冊:便條、名片、柬帖、啟事、廣告、電報。

第二冊:書信。

第三冊:對聯、題辭、契約。

第四冊:公文、會議文書、規章。

共分為十三個單元。

以上數種分類的方式,詳略互見,都不是定論。尤是上述分類之中,皆不見有將「日記」歸為介紹內容的,可見得它們都有所缺漏。我們學習應用文,除了常用的幾種,也不見得要硬記許多種類的形式,只要略懂得各種形類的不同,需要的時候,能自相關資料裡求得「支援」,不要張冠李戴,寫成牛唇不對馬嘴的東西來就可以了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應用文又叫做實用文,就是日常生活實際要使用到的文字。把它拿來與記敘、抒情、論說各體文字作比較,可以發現它有以下幾種特質:

一、特定的目的:記敘、抒情、論說諸文,不能說沒有目的,但是它們的目的都不及應用文來得直接和顯豁。每一則應用文都有它立即而明顯的目的,這也就是它被稱作實用文的原因所在。

二、特定的對象:記敘、抒情、論說等文,偶爾也有針對特定對象而發的,但都不及應用文的硬性和固定。應用文的寫作對象,一定是特定的一個或一些人;如果有所謂「不明對象」的應用文,那必定是作者的失誤。

三、特定的時空:一般的記敘、抒情、論說文,只要含有文學的價值,就是具有獨特的思想、情感和表現的方法等,就值得所有的人,在所有的地方讀;不但是現在值得讀,就是千百年以後的人也將認為可以一讀。但是應用文不但在寫作對象方面有限制,就是時間和空間方面也都有限制。同一篇應用文,換了個對象和時空,往往就失掉了它實用的價值了。

四、特定的格式:「形式」是各類文體都有的,其中又以應用文的形式最為多樣而特殊,無以名之,就稱它為「格式」。此類格式相沿成習,它規定什麼人對什麼人、什麼人對什麼事,都有不同的稱呼、用語,什麼詞語得安放在什麼地位,什麼地方不能有什麼詞語等等。

大致而言,應用文跟其他三種文體的最大區別,在於應用文要具備有一定的格式,其他的文類則否。換句話說,應用文只是一種特別的「格式」,除了「格式」裡規定的「特別用語」和「特別的安排方式」以外,它的文意內容也無非是記敘、抒情、論說三種性質。所以,應用文是一個純粹以「形式」來作的歸類。

那麼,要如何來寫作應用文呢?

一、因為應用文各有它們一定的結構,而這結構又是它們之所以成為(或稱為)應用文的「註冊商標」,絕不可少。所以寫作應用文,首先要瞭解各該文種的體例,以便能在正確的位置上,落下正確的語詞。

二、在內容方面,依它們所屬的性質下筆。例如是記敘性質,便採記敘手法;是抒情性質,便用抒情手法;是論說性質,便以論說的方法來寫。

三、認清對象,確定目的,記清楚時、地,用明白曉暢的文字、適切得體的口氣,合情、合理且合禮的將事項、數量、規格、情意等具體交代完整。

四、如果對某種應用文的格式無法確定,則暫時不用;切勿別出「新裁」,招惹物議。因為應用文的「格式」,是不能任由大家各憑喜好來隨意「創作」的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新聞事件常常成為寫作論說文的對象,有時侯就直接成為題目,像高中聯考六十六年的「從米格機投誠看暴政必亡」(北聯男),「米格機投誠的啟示」(北聯女),六十七年的「范園焱起義周年有感」(南專):六十八年的「從孫院長的清晨散步說起」(師專),七十年的「勤儉建國」(中專),七十三年的「綠化環境美化人生」(中專),「綠化年談綠化運動」(斗六),七十四年的「我對頑皮的看法」(北專),七十五年的「向警察先生致敬」(中專),七十六年的「維護美好的生活環境」(南專);有時侯則可作為文章的內容,像七十七年四月間,台南市灣裡地區某國小,由於附近燃燒廢五金所產生的廢氣污染,致發生全校一千餘名師生集體中毒的事件,便可以作為「維護美好的生活環境」一題的反面例證。

直接拿新聞事件作為題目時,我們不但要交代事件的始末,分析其產生的背景,以及可能的發展和影響;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出個人的觀感。這便是「時事論評」。

這一類的文章,報紙上每天都有,像各報的社論、短評、專論、方塊文章等,都是針對各種新聞事件發表議論的。報紙上的這類文章多半不署名,所以代表的是社方的立場;就篇幅而言,大抵社論、專論長,而其他方塊短;從內容來看,大約可分為建議性、批評性、讚揚性、呼籲性、揭發性、諷刺性和倡導性等類。

評論時事;必須依據事實,作客觀的敘述、公正的判斷,條分縷析,確實理出其中的是非曲直;絕不能僅憑傳說、臆惻,便輕率的發表攻訐性的批評,尤其不能任意發表危及國家、社會利益的偏頗濫調。

由於我們的年齡、學識、經驗等限制,對於政治、外交、經濟等國家重大事務,應該是還沒有批評的能力;但是對於文教、社會、民生等跟我們生活有切身關涉者,人人都應勇於批評,以表達深切的關懷,盡大我一分子的責任。

長篇的社論或專論,需要深厚的寫作功力,再輔以相關的專門知識,不是我們青少牛所能勝任的;故我們所要探究和學習的,是短篇的評論,簡稱短評。

短評由於字數少,所以應選較小的實際問題作發揮;如果是「命題作文」,範圍已確定,我們便應選擇一個所熟知的角度來為,切勿貪多嚼不爛,寫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
人是群體生活的動物,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關係是互動的,社會上的風吹草動,都足以影響我們的觀念和生活。藉著時事論評的寫作,一方面練習正確的意見表達方式,一方面表示跟群體榮辱與共的關心,同時也可作為應考的準備(據統計,近年來聯考作文的「新聞題」比例甚高,不可不慎),真是一舉三得!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改寫是利用另外一種形式,把已經寫好的文章,重新寫過。課堂裡可能作過的「詩詞改寫」,將韻文改寫成散文,以及電視、電影上常看到的「小說改編劇本」,是「改變體裁」一類的改寫,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之內。屬於論說文的改寫有兩種:一是將長文縮為短文;二是將短文伸成長文。

長文縮短的改寫,材料不出原文之外,只要能把握住它的中心思想,再逐段找出其主句,以自己的語氣將它們組織、連綴起來便可;憑靠的是了解大意、挈取綱領、推求含義的閱讀能力;做的不過是段旨的綜合、論點的收集等工作。一般說起來是比較容易的。

例如改寫羅家倫的「運動家的風度」,只要杷握住在第八段的主旨;分清第四段至第七段的各種運動家風度,再把前二段歸納成「運動的功用不僅在增加愷力的健康,養成健全的心靈,最重要的是培養運動家的風度。」(請參閱本書第五十八頁19「怎樣開展思路」例圖)順序連貫起來,一篇精簡得當的改寫短文便產生了。

短文伸長的改寫,跟長文縮短的改寫,有一些正好完全相反。表文縮短的作法是將文章的皮肉抽去,僅留骨架;短文伸長的改寫,正好要我們在他們所提供的架構上面,添枝加葉,恢復長文的婀娜多姿。這一類的改寫,有如我們平常練習的「命題作文」,只是「主旨」不由我們決定,「大綱」也由別人擬具定了而已。

甘績瑞的「從今天起」,可以看作是這一類的改寫:第一段是「短文」,確定了「為善袪惡都要從今天起」的主旨,並擬妥了「從今天起不做不正當、不應當做的事」,和「從今天起做正當、應當做的事」兩項大綱;二、三兩段分別就這兩個大綱發揮;最後一段再以「引語」回應前文,呈顯主旨。

這種改寫「工程」浩大,所需的時間和精力,不下於一般的「命題作文」,雖然對培養我們的能力,測驗我們實力的效用較大,卻很少在聯考的場合裡見到。

聯考裡的改寫,是另一種利用「提示」,引導我們在其範圍附近作聯想、發揮的短文寫作。「提示」也許是文章的部分肌骨,但往往不是全文的骨架;「提示」裡的詞語可以全用、用一部分,也可以完全不用;所以要注意的只是其所提示的內涵。它考驗我們的只是「觸發」的功夫,看看你讀書有多少「新得」,作文有多少「新意」而已。這種改寫較之長文縮短稍難,卻要比骨架式的短文伸長容易多了。難怪在聯考中的配分,不過占百分之五而已。

論說文式的改寫,是近幾年才興起的聯考作文方式。它不同於抄襲,也不是仿作,所以仍應針對「提示」,加入自己約見解,將原文旨意闡述明白;並應依文長需要說理,僅作概念性舉例或兼作具體式舉例。假如是長文縮短的改寫,則要特別注意語意是否連貫、重點是否抓住。改寫的原文字句是可以改動的;如果為了保留原句,使得結構突兀,文氣不暢,那麼這個改寫便算是失敗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多讀、多寫、多商量,已成寫好作文千古以來的定律。多讀是為了開闊視野,拓展取材的空間;多商童是透過自己與自己,或自己與別人的切磋砥礪,以提升作文的品質,多寫則是為了廣闢思路與磨鍊寫作技巧。這當中,多寫實居於主導與關鍵的地位。因為如果只有讀而不寫,則有如蠶寶寶只吃桑葉而不吐蠶絲,所學無所用,終將因積食過多得脹痛或畏食之症;又如果不多寫,商量自亦不能多,而且商量所得不能立即改進再付諸實行,一切商量也是徒具形式而已。

論說文要作得好,多讀多商量自亦不能免,但首先得從多寫做起;由多寫而引發多讀的需要,這是一種「逆向式」的求學法,雖不能稱之為正格,但是古今中外以來,用這種辦法逐漸引出興趣,終於得出大學問的人也不少;我們的研究所教育,論文寫作這一項,也多半先定研究題目,然後才搜羅參考資料研讀而寫成的。

由於寫得多,商量的需要自然也多。商量的第一個對象應該是自己,在寫作的過程,以及完稿前的修改、檢查、訂正等工作都是;其次是交給老師批改,這時或者跟老師在口頭上,或者在文字上作商量,是最重要的商量階段,老師批改完發回,或投稿登出(或退回)後還要跟自己或跟同學商量,找出本次作文的優缺點所在,作為以後寫作的參考。經過這樣一再的練習、檢討,再練習、再檢討的「多寫」過程,我不相信還有作文寫不好的。

根據現行的國中國文課程標準,每學期作文課有習寫十到十四篇的機會;由於聯考的命題趨勢導引,這些練習機會,老師多半會出論說文。以每學期十篇計算,國中三年共可作六十篇論說文;如果再加上日記、週記上額外的命題,以及奉父母之命在坊間補習班、才藝班多受的課所寫的,「量」不可謂不大。但由於作文課用毛筆、課外休閒時間被剝奪造成的厭寫症,以及部分老師只命題不指導等因素,使得這些「多寫」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。

為了質、量均重的多寫,我主張不一定作「全文式」的論說文習寫;有時侯不妨僅作題型解析、擬定主旨及大綱的練習即可。這樣既可節省時間,避免造成厭煩的反效果;又可培養構思的能力,將來應用在考場作文上,真是一舉兩得。

以下試舉一例以供參考:

題目:謙虛與驕傲(題型:兩項式對立關係的論說文)

主旨:我們要謙虛,不能驕傲。

大網:

  1.  總說謙虛和驕傲的意義。
  2. 分說謙虛在做人處世方面的好處。
  3. 分說驕傲引人走向失敗的原因。
  4. 舉胡適和愛因斯坦謙虛成名的實例(國文課文)。
  5. 舉奏始皇和哥倫布驕傲失敗的實例(中外歷史)。
  6. 總結呈現主旨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材料是作文的肉身,作文的靈魂——主旨——就寄託在它的上面。蒐集材料是日積月累的工作,平時就要多觀察、能體驗、會想像,再加上懂得運用別人的經驗,寫作的時候,自然能夠靈思泉湧、左右逢源。

論說文所需要的材料,或者說論說文裡運用材料的方式,與記敘、抒情文有所不同。一般說起來,記敘文的目的在將自己對人、事、物的狀態、性質、效用、動作變化或事實推移的現象,依據眼所見、耳所聞、鼻所嗅、味所覺、身所感或心裡所想到的,紀敘下來與他人分享,所以它的取材來源在觀察、體驗及一部分想像的範疇;抒情文的目的,不是在較客觀的敘說一些人、一些事、一些東西、一些地方、一點兒時間及粗淺的感想,而是比較主觀的,透過簡單事件的交代,強烈或含蓄的表露自我的感觸,所以它的取材來源和記敘文相同,只是比例略有出入;論說文的目的在客觀的解釋事物、說明意義,使人得到事理或物象的知識,或者主觀的認定自己的主張為確,因而批評別人的意見,企圖以理服人,所以它的取材多半來自他人的經驗,以及一部分的觀察、體驗和想像。

論說文企圖以理服人,這個「理」字便是論說文的主要內容,通常透過「主張」、「證明」和「釋疑」等三道手續來完成。

主張是論說文的靈魂,通常採用「命題」的形式表示。這一部分的材料,絕對無法直接從觀察或體驗之中得來;而是必須透過作者的思考、分析、判斷,在他人的經驗、或自已的視察體驗堆裡,精挑細選出合乎題目要求,並為自己所熟悉、認同、擅長的方向,才醞釀成形。

證明和釋疑是論說文的架構。人證、事證可以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求得,語證、理證則多半得參考他人的經驗;譬喻則自創或從他人的經驗蛻化皆可。吸收別人的經驗,可以從聽講和觀察入手,但最直接和簡便的莫過於讀書。書本裡匯集了他人智慧和經驗的精華,並且作了有系統的安排,我們若想大量的吸收他人的經驗,捨去讀書便沒有更好的路了。古人常說作文要學好,必須多讀、多作、多商量;以各體文的需要來區分,多讀書對論說文的取材尤其重要。

我們在學校裡讀書,整個看起來是生活的體驗,固然可做為寫論說文的材料;各科的學問,尤其是國文、史地、公民與道德等科,很多內容也很適宜作為論說文的材料,應該作有系統的整理,以備不時之需。其中或有屬於作者「靈光一閃」所顯現的要點、佳句,尤應妥善收藏在心裡。名言或優美詞語,不但能美化我們的作文,而且常常因而觸發我們的靈感,使我們的論說文內容更加充實、有力,絕不能忽視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反諷的論說文簡稱反諷文,又名譏刺文、或諷刺文,是一種使用譏諷的言辭,促使讀者反省,覺悟事件表相的非,從而接受隱藏在事件背後的真相,也就是自己主張的論說文。反諷文的特色在:不用正面的、直接的發言,而是以婉轉的、隱晦的文字,譏刺、點化、感染讀者,使讀者醒悟,進而對事實有公正、客觀及深入的了解。

反諷的論說文,和一般的論說文不同:

第一、一般的論說文,大都在文中明示自己的主張,然後針對主張闡釋,舉例、提出證據,以求主張能夠成立;但反諷的論說文,卻把主張隱藏在文字背後,讀者須透視文字的煙幕做推敲,才能領會到作者的深意。

第二、一般的論說文在闡釋道理時,多半是抱持著明快而直捷的態度,唯恐說得不夠詳盡明確;而反諷的論說文正好相反。反諷文的說話態度是:知而不說;不直接指明而是採用暗示;順著對方的口氣而說意思相反的話。

第三、反諷文的語氣和語調,常有懷疑或揶揄的味道。它所說的嚴肅話語,常是針對輕鬆的場面而發;輕鬆話語的背後,又常隱藏著嚴肅的課題。反諷文和勸誘文的作法正好相反:勸誘的文字是熱的,恨不得對方感動得立刻投入你的懷抱;反諷的文字卻是冷的,冷冰冰的有如拒人於千里之外。勸誘文於字裡行間,是多方替他人打算,照顧得唯恐不周;反諷的論說文,卻好像決不將對方放在心裡,故而撻伐批駁,無所不用其極。但是勸誘文和反諷文的目的卻是相同的,只不過一個把目的放在明處,一個放在暗處而已。

反諷可以用於他人,也可以用在自己;用於他人叫責人,用在自己是自責。朱自清在「背影」裡兩次說到自己那時真是「太聰明」了,是自責的反諷;胡適的「差不多先生傳」,全文以全中國人為對象,指出我們做事不肯認真的偏差觀念,是責人(也包括自責)的反諷。

反諷的論說文,旨在指陳「人」的缺失,有針砭的效果和作用,受到「針砭」的對象,難免要感受到程度不等的「痛」,這對於我們這個以「溫柔敦厚」為教育宗旨的民族,自然是不很配合。是故自古以來,反諷文多半以寓言的形式出之。列子裡的「愚公移山」,利用「愚公不愚,智叟不智」的對比,達成他反諷的效果。但是所謂「智叟」「愚公」,都不過是虛構的人物。本文只是以「愚公」來表示那些「大智若愚」、以「智叟」來影射那些「自以為聰明人」的寓言而已。

反諷文的主張隱藏在文字背後,它要靠作者的行文態度來獲得呈顯;行文的態度自語調上的留意來表現。若你的存心不說,別人不知;你的間接暗示,別人不曉;你的反面文章,別人當成正面。那麼你的語調便是失敗,你的針砭文將得不到效果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抒評的論說文簡稱抒評文,一度在北區五專的聯考作文命題裡大行其道。它的最大特色是形式上出兩大部分組成:前半部分屬記敘性質;後半部分才是論說性質。所以也有人稱它為「先繁敘後議論」的論說文。

拿抒評的論說文來和勸誘文相比,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對比:第一、前者的論點存在作者身上,而後者卻存在勸誘的對象身上;第二、前者的要旨在求得對方的同情,而後者卻旨在同情對方;第三、前者主要在抒發自己的見解為是,而後者卻在剖釋對方的見解為非。

所謂「先繁敘後議論」的先、後、繁等字眼,並非是絕對的。所以抒評的論說文,從形式來看,約有三種:第一種是先簡單敘述之後再詳細評論,如錢大昕的「奕喻」(見舊版國中國文課本第六冊第十三課);第二種是先詳細敘述之後再作簡短的議論,如藍蔭鼎的「飲水思源」;第三種是先有簡短的引論後再敘述,最後才作抒評。第三種的抒評文,形式上已與一般的論說文無甚差別,其敘述部分相當於證據中的事證一類,只是其性質仍有少許不同。

王鼎鈞的「得理讓人」是抒評文最佳的典範。本文共分三段:第一段敘事,記敘張先生送一位得了急病的鄰居就醫,路上車多秩序亂,張先生雖然心急,卻得耐住性子;第二段承接上段故事,說明張先生固然是辦急事、做好事,卻也要遵守交通規則,尊重別人的權利,否則不但好事做不成,恐怕他自已也要頭破血流了;第段由前兩段的事獲得的感想——做事要耐煩,做好事尤其如此——寫起,探討「人間好事多磨」的原因,最後得出「凡事固然要求「得理」;還必須懂得「讓人」的結論。

這一篇文章的特色在第二段,它巧妙的將第一段的敘事,和第三段的說理,連接在一起,好像是媒人婆,順利的撮合成了一對姻緣,使記敘與論說兩種性質的文體,能圓融的糾合在一起,而沒有絲毫衝突不入的感覺。

抒評文的敘事,不過是拿來作為「即事說理」的對象而已,並不一定要真有其事。所以「得理讓人」的「張先生」也許不姓張;「飲水思源」的「老人」,未必不是年輕人;「奕喻」裡的「客」也許就是你我。拿實際的事情來作抒評文,當然也可以。陶淵明的「五柳先生傳」,和周敦頤的「愛蓮說」便是。

前人作抒評文,常假借他人的口,像左傳裡說「君子曰」,史記裡稱「太史公曰」,「五柳先生傳裡也說「贊曰」,胡適的「差不多先生傳」則用「大家」的名義來評,這都不適合我們;我們仍以自己的身分,來表示自己的觀感與見地為佳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勸誘的論說文簡稱勸誘文。勸是規勸,誘是務導;勸誘就是勸告引導的意思。

一個人說錯了話、做錯了事、走錯了路,我們替他指出來,請他不要再說、不要再做、不要再走:這是勸;我們是在做一件好事。可是光有勸,這件好事做得並不徹底。如果我們能繼續引導他說正確的話、做正確的事、行正確的路,那麼我們所做的這件好事才算完全;這一部分就是誘。勸,糾正已然或將然的錯誤,是消極的作為;誘,引導開啟光明的坦途,是積極的工夫。

寫作勸誘文,好似醫生診治病人,繼而開給處方。寫作者扮演醫生的角也,病人就是被我們勸誘的對象。寫作之初,一定要先剖析並瞭解對方所持見解的不合理之處,以及他之所以有道種想法的原因,以找出「病源」,這就是「診斷」,也就是「勸」;然後再針對對方的錯處,提出自己正確的看法,以供對方採擇,這就是「處方」,也就是「誘」。如果對「病源」的探求精當,「診斷」正確,「病人」自會幡然醒悟,放棄自己原先的見解;既然能拋棄成兒,自然就容易接受新的,這時侯你的主張適時提出,便順理成章補上空缺。這樣,勸誘的目的便達到了。

醫生想把病人的病治好,獲得病人的合作是很要緊的;勸誘別人,取得對方的信任也是很要緊的。如果能夠排除對方在信從上的障礙,使他樂於接受我們的意思,勸誘之功便大半告成。如何得到對方的信任呢?最主要的,要使對方感到我們所作的勸導,完全或大部分是出自關心。在態度方面,你要立定在一個類似長輩,或好友那種地位,從言談裡流露關切友好的感情、表達恰如其分的同情,讓對方感受到的只有無微不至的誠懇,而能推心置腹的接受我們給予的一切幫助。在作法方面,最重要的是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,也就是以他的心為我的心,把他的事當作我的事。如此必能語語中肯,字字直驅對方心坎,收到勸誘的效果。

例如「寫給落榜者」,如果你不能以他的眼看現在,以他的心想未來,只以你的嘴大談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、「有志者事竟成」、「跌倒了、站起來」、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」等空泛的慰勉辭語,又能勸誘出什麼景象來呢?勸誘的態度儘管誠懇、語氣儘管溫和,但意志卻不能不堅決,尤其在點出對方錯誤時,亦必得義正飼嚴,情理兼顧。像鄭成功的「與荷蘭守將書」:「然臺灣者,中國之土地也,久為貴國所踞。今余既來索,則地當歸我。」寬和之中有嚴正,正是勸誘文中意志堅決的最佳表現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