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杭州西溪濕地國家公園遊船
- Aug 26 Fri 2022 16:57
浙江杭州西溪濕地國家公園遊船
- Aug 25 Thu 2022 09:32
克羅埃西亞杜布洛尼古城
克羅埃西亞杜布洛尼古城
- Aug 24 Wed 2022 14:50
克羅埃西亞露天戰爭博物館
克羅埃西亞露天戰爭博物館
- Aug 23 Tue 2022 10:35
新疆庫車天山神秘大峽谷
新疆庫車天山神秘大峽谷
- Aug 22 Mon 2022 11:16
新疆阿克蘇溫宿大峽谷
新疆阿克蘇溫宿大峽谷
- Aug 21 Sun 2022 15:25
新疆喀什卡拉庫里湖
新疆喀什卡拉庫里湖
- Aug 20 Sat 2022 14:45
四川丹巴縣甲居藏寨
四川丹巴縣甲居藏寨
- Aug 19 Fri 2022 11:16
作文是什麼——寫在「細說作文」出版前
有人說,作文就是說話。
說話,是人類最早學得,也是使用最多、最廣的,表情達意的方法和工具。
說話因於時間、場合、對象的不同,有各種不同說話的措辭和內容,它們的稱呼也各有不同。一些正式場合,面對特定對象的說話,例如:報告、演講、辯論、講解、說明等,把它們完整的記錄下來,也許能搆得上算是作文;但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說話.不定時地、不定對象、不定範圍,不論從何而起,不拘迄於何處,有話則長,無話則短,要來則來,想去便去,也不管話說到哪裡,有沒有說完。這樣子的說話,既無中心,也無倫序,記錄下來,只見黑壓壓、亂糟糟一片,叫人看了怎麼樣也理不出一個頭緒:能算是作文嗎?
「國語辭典」說:作文,謂以字句組織成文。
這裡提到了「字句」,是作文組成的分子;「組織」,是作文的方法。
「國語日報辭典」說:作文就是「把心意寫成字句,組織成文章」。
這裡更進一步的指出,組成作文的「字句」不是出自辭典,也不是出自範文,而是來自心裡的意念。這個解釋包含了作文的內容、形式和方法,是滿完整的。
作文,由於中國語文特異的語位定性,以及轉品修辭的關係,通常是同時存在著兩個含混不清,卻又截然不同的意義:一個是把它當成名詞一般的看待,內涵相當於文章,或者是文學作品的意思;另一個是作動詞用的,意思相當於寫,或者是寫作。
作名詞用的作文,通常在寫作完成之後稱呼;作動詞用的作文,則在寫作之前稱呼。別人已經完成的作文,可以作為我們作文取法仿效的對象。所以學習作文首先,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閱讀,甚至於要背、要記。閱讀別人的作品,一方面儲存作文的材料,一方面揣摩他人的技巧,多練多寫,有朝一日便能青出於藍,凌駕於所本之上,自創個人的風格。
作文在完成以後,分析它可以發現兩種東西:一是形式;一是內容。形式是具體的文字,是看得見的體式和材料;內容是抽象的文意,是看不見的情感和思想。
作文從無到有的過程,必須要講求技術,否則即使有動人的情意、完美的文字,也不會成為好的作品。古時侯有許許多多的作文,因為太過於注重技術,以致作不出好文章:現代人太過於輕視技術,因此也作不出成功的作文來。作文要講究外表,也得注重內在,才能裡外合一、交相輝映。外表就是形式,包括篇、章、段、句、語、詞、字、標點、題目、體裁、材料等;內容就是思想、情感、意念、道理、緣由等。將形式與內容作適當而合理的揉合、組織、條理、架構、經營、安排等,就是技術。
劉勰的「文心雕龍」章句篇說:
「夫設情有宅,置言有位;宅情曰章,位言曰句。故章者,明也;句者,局也。局言者,聯字以分疆,明情者,總義以包體,區畛相異,而衢路交通矣。
「夫人之立言,因字而生句,積句而成章,積章而成篇。篇之彪炳,章無疵也;章之明靡,句無玷也;句之清英,字不妄也;振本而末從,知一而萬畢矣。」
第一段說明章句是文意之所寄,作文就是形式與內容交通錯雜而形成的產物。
第二段說明作文的最基本技術,要從字、句、章的修鍊明確上得來。
所以,作文先要有內容,再藉著文字和技術的幫助,才得以圓滿完成。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來代換,便是:
作文=內容十形式十技術
前述的部分說話,之所以不能稱其為作文的緣故,並非由於它的形式改換成語言,不是用文字;而是它缺少了技術的關係。是以即使是使用文字作媒介的作文,如果沒有技術的成分在內,也是不能稱其為作文的。作文在完成以後,技術的部分功成身退,所以作名詞用的作文,只由內容和形式組成。
不過,要說技術已從作文當中,完全撤退淨盡,這種說法不盡然對,事實上也不可能。
作文的技術,一般稱作「法」,就是古人稱「文無定法」的那個「法」。法在還沒有使用之前,固然「不定」;既已用了,寫成了文章,那「法」就附麗在文句上面,「定定」的留在作文裡面了。「法」既然與文句共構,見得著文句,自然也就跑不了技術了。所以,有人就認為,技術其實也是形式的一部分。像孔子就說過:「志有之:言以足志,文以足言。不言,誰知其志?言之無文,行而不遠。」
「言以足志」是說:語言(寫成文字就是作文)是用來表達心意的。如果不使用修飾的技術(言之無文),便無法流傳得久遠了(行而不遠)。這一段話除了再次說明沒有技術便不成作文之外,也告訴我們技術在形式裡所占的地位。事實上,多半的作文,我們可以輕易的透過對形式的分析和了解,掌握其中所附含的技術之妙,進而推求作者創作的用心,在將來作文時,「存乎此心,運用其妙」,也可為自己的作文創出新面貌來。
國文課本裡所選的大部分範文,在內容、形式及技術上,都有足資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。如果能加以系統的整理、解析,應足以作為寫作教學的很好教材。可惜國文課程的學習目標,不止在於學好作文一端,故而在編排及講授時,對於作文技術(方法)的部分,往往有如斷簡殘篇,接受起來總是七零八落、不成系統。
「細說作文」的系列文字,企圖在這方面彌補國文教材的不足。
它深知作文由思想、材料、技術三者組成,缺一不可。
所以它在系統的技術之中,以現有課文內的思想、材料,作為解說的依據,目的在讓學生得以經由熟悉的範文,體會到技術的存在,進而學習它、活用它、創新它。用「細說作文」為名,表面上是拿「作文是什麼」作手段;骨子裡卻有著鼓勵學生勇於作「怎麼樣作文」的嘗試。而「想要做它,必先了解它」;如果經由「細說作文」的幫助,徹底了解了作文,那麼想要作文、學好作文,將不再是一件遙遠難望的玄想了。
- Aug 18 Thu 2022 18:28
寫作與修辭
語言文字都可以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,所以廣義的作文,即包含以語言作媒介的口述作文,和以文字作媒介的筆述作文兩種方式;筆述作文同時是我們一般人稱為「寫作」的狹義作文。
作文的表情達意,從接受者的這一方面來說是溝通,從發動者的那一方面來說是發抒。不管是意在發抒,還是為了溝通,身為作文媒介的文字,首須意思明確。否則辭不達意,就是有滿腔熱烈的情感,滿腹深刻的理論,又能夠贏得幾許回響?
理論上,文字的本身都應該有它自己的意思(不然字典要怎麼編起?),心裡有什麼樣的意思,就找出相應的文字來用,應該不致產生文義不明,或文義相左的問題;事實上,文字和語言一樣都是約定俗成的,它的意義因著時空的不同而改變。
比方說:古時侯管跑步叫做「走」,現在的走卻是步行的意思;我們這兒說「看」東西,香港來的人卻非要說「相」不可。
個別的文字本身會改變,組織起來的文字變得更厲害。在許慎編寫「說文解字」的時候,「文」的意思是指「字形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」,像:「象形字」、「指事字」;而「字」才指的是字形可以分析的合體。但是我們今天卻習慣的說象形「字」、指事「字」,顯然已經用一個「字」字,統攝了許慎所說的文和字。至於「文」則成了「文章」的意思。如果我們不暸解文字的變,把「作文」誤以為是在「造獨體的字」,那豈不是滑天下的大稽?
文字的意思明確,可以盡到達意的責任,但不見得能完成表情的使命;猶如一組鏗鏘有序的音符,足以悅耳,卻不一定動人——因為意直接、情曲折;意可以說明,而情卻只能體會了。你看:憤怒與目眥盡裂,高興和眉開眼笑,恐懼與汗毛直豎,哪一個叫人更能心領神會?
觀察語言或文字在日常生活中,實際使用的情形,依功能的發揮程度,可以分為兩層境界——第一屑是說明的境界:例如一切法令規章、商品使用說明書、告示、啟事等,以記敘事物的條理為手段,目的在明確的表達意思。
第二層是表現的境界:例加古典文學中詩、詞、歌、賦的全部,及現代文學中散文、小說、戲劇的一部分,以描寫或刻畫生活的體驗為手段,目的在表現思想和情感。
寫作,就是狹義的作文,在運用文字時,同時須進入以上的兩重境界。第一重幫助我們達到精確明白使用文字的目的,第二重幫助我們將情意作生動的展現;前者稱之為消極手法的修辭,後者稱之為積極手法的修辭。
孔子說:「辭達而已矣。」意思是:文辭只要能表明意思就可以了。要能夠表明意思,便須要使用消極及積極的手法,才可能完全及充分的達到文辭所涵蓋兩種境界。從這個觀點來看,寫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修辭的過程,寫作與修辭,其實是一項二而一的工作呀。(有關「修辭」的詳情,容待將來另以他書來說明。)
- Aug 17 Wed 2022 11:11
作文三階
作文是一條漫漫長路,沒有終點,卻有「階」可尋,不必摸索就可以一步步的往上走。只要你有恆心、耐性,加上毅力,循序慚進,終有登堂入室、遍覽作文堂奧的一天。
第一階是閱讀。閱讀不是作文,卻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準備。有如大樓開工之前,建地運來的大量鋼筋、水泥、磚瓦、沙石、五金等材料,只待一聲令下,按圖施工,大樓完工便是指日可待的事了。閱讀相當於上述「搬運」的工作,做的是預先將作文所需的思想、情感、組織、條理、語彙、辭藻等等材料,貯存到自己的資料庫――或者是筆記簿,或者是心田裡――等到要作文的時候,就可以根據需要,一一提領出來應用。
閱讀概分精讀和略讀。精讀是就選定的教材,在老師指導下,逐字逐句作詳細琢磨的研讀方式;像我們在課堂上所讀的選文,便是採用精讀的方式。略讀與精讀相對,是一種不依賴老師作細密指導,自動自發而且大量的閱讀方式。以上兩種閱讀均應齊頭並進,努力充實。如此便能如同「吃飽了桑葉」的蠶,隨時可以「吐絲」了。
第二階是模仿。跟所有其他藝術技巧的學習過程一樣,學習作文也須要經過模仿的階段。開始的時候模仿得多,慢慢的越來越少,終至完全沒有。
模仿的對象有形式和內容兩大類。形式包括章法、結構、取材、遣詞、造句、語法、標點等與材料有關的安排;內容包括主旨、大意、思想、情感、命意、組織、條理、意味、風格等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精神。「師其辭且師其意」是最初等的模仿;其次為「或師其辭或師其意」;「師其辭而不師其意」或「師其意而不師其辭」則為較理想的模仿。
第三階是創作。模仿只是作文的過渡,學習作文得踏上創作的國度,作文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作文。
所謂創作,就是自由意匠、自出機杼的作文,所表達思想是自己的思想,情感是自己的情感,表達方式也是自有的特殊方式。文章的精神沒有他人的影子,文章的格調沒有他人的陳套,文章的架構也沒有他人的助力。從文旨到句意,從標點到成篇,無一不是個人所創造,也無一不是出於自我獨特的經營。這才是真正的創作。
不過一篇「完全的創作」,事實上是不可能的。古往今來,有多少偉大或成名的作家,他們所流傳下來的精采作品,我們還是能從中發現或多或少前人的影子;這也就是「天下文章一大抄」一語所說的癥結所在。因此,我們學習作文,倒不必太過在意於是否能擺脫別人的影響,只須時時注意心存自我,讓每一篇文章都能展現自己的面貌,不淹沒在流俗之中。久而久之,必能走進創作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