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作文有三戒:一戒「不事」;二戒「生事」;三戒「多事」。

所謂「不事」,就是「不做」的意思。所以,「不事事」的意思就是「不做事」;「不事生產」就是「不做能夠養家活口一類事兒」的意思。學習作文,最怕的就是遇上像這樣兒懶得去做,或者壓根兒就不想去做的人。因為,作文、作文,顧名思義,就是得「作」才能成「文」。如果你根本就不做、不想去做,連一篇文章都做不成了,哪還能侈言什麼學得好作文呢?

作文離不開用筆,談到用筆,就不得不考慮到筆要寫的什麼。這什麼,指的就是作文的材料。作文的材料來源很多,其中以觀察和閱讀為大宗。所以,學習作文除了害怕你「不事用筆」之外,也怕你「不事動眼」。動眼為的是用來閱讀和從事觀察,以便儲備豐裕的材料,下筆的時候才能源源不斷。學習作文,應不像怕事者所說:「多做多錯,少做少錯,不做不錯」;相反的,該是:「多做多對,少做少對,不做都錯」才對。

所謂「生事」,不是指「惹引事故」的那個生事,而是指「陌生的事」。而且這裡的「事」,還籠統的概括了作文裡頭所要寫到的一切人、時、事、地、物,甚至文詞、語、句和標點符號等等。

作文應該寫我們自己所熟悉的,但是作文也應當力求新奇變化。作文寫我們所熟悉的,自然可以免除因陌生而來的錯誤,但也容易流於呆板陳套,所以要時時自出機杼、另創新意。只是在創發的時候,要深入暸解、多方查考,否則寫出個「我母徐娘半百」、「功至罄竹難書」,把褒的反寫成了貶;或者說「北地鶯飛草長」、「南國冰封雪凍」,來個自然地理的大翻轉,都足以破壞文意,使我們辛苦經營的成果盡付東流。所以,作文最好能避免「生事」。

所謂「多事」,與「多管閒事」意思相仿。

作文,不管是先有題目的,還是先不定題目的,都有它的規定範圍:或者是題目,或者是主旨(就是中心思想),或者是主題、意念、理念。照著這個範圍的規定來寫的,做的是「正事」,不是「多事」;超出了這個範圍去的,不管你寫得如何完美動人,一概算是「閒事」——這便是「多事」。譬如作班會紀錄,報告事項、討論事項、臨時動議、師長指導記完了,你忽然興起,在末了加上一段個人「覺得開班會是一件無聊的事」的議論,那便是超出了「紀錄」的範圍,是不折不扣的「多事」。這一段議論也許說得鞭辟入裡、令人激賞。但是無論如何,這不是一篇「好的班會紀錄」。沒有別的原因,名實不符嘛。

學習作文戒「不事」;作文選材戒「生事」;下筆寫作戒「多事」。心中隨時存有這三戒,作文的工夫必可漸臻上乘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把「作文」拿掉課堂、作業、補習、考試等暫時性的外衣之後,「作文」也就是文學了。可以這麼說,日常生活裡,不是為了課堂作業、或準備考試的需求而作的作文,都算是文學的寫作;有時候,甚至連課堂的習作,也可以算在文學作品之列。

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國文科,從民國80年度起,於每學年度開始的那個暑假,結合「紅樓文學獎」的得獎作品,出版「建中年度文選」,就是把課堂作文,直接提升成為文學作品的最佳典範,迄今30年,沒有間斷。

這就是說,作文即是文學;同學在學習作文的階段,不可隨便輕忽每次的寫作機會,不僅因為它是國文老師精心設計,用來增強或彌補你某些能力的方劑,同時也是你深入文學領域、大步提升人文素養的絕佳途徑。

文學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作文,請看,用來教我們作文,培養我們欣賞和創作能力的國文課本,哪一篇範文不是文學創作?又有哪一篇,不是絕佳的作文?拿到建中國文科的「年度文選」編輯檯上,哪一篇不會受到編輯老師的青睞?

除了課堂習作的作文,家庭作業的作文,以及模擬考卷上的作文以外,其他課內課外的寫作,更是所謂文學的範疇。

眾所皆知,文學是藝術的一門,與表演、烹飪、媒體、視覺等同列。文學又有詩歌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等的區別。學校的國文課本裡,上述所有的文學類別都齊備,目的就是先讓我們欣賞,接著模仿,然後讓文學在不知不覺中,進入我們的生活,甚至陪我們度過一生。

民國79學度以後,就讀建中的學生比較有幸,因為不只他們的課堂作文,有機會被選入「建中年度文選」成為文學作品,他們還可以參加「紅樓文學獎」的徵選活動,直接登入真正的文學殿堂。建中「紅樓文學獎」的徵選範圍,也大部分與前述的文學類別相符。

我們一般的同學,也許無緣、或許無力參與類似上述的活動,但是我們的文學寫作之途,並沒有因此而消滅。投稿與寫日記,是所有人走上文學寫作的最佳起步。

自發的日記寫作,可以鍛鍊文筆的功力,累積素材,宣洩情感、省察言行,培養恆心與毅力。它的最大特色是可長可短,篇幅、內容、形式都沒有限制,作為創作的初坯或草稿,極為恰當。

「怒」一文(請參閱本部落格「洩憤」),原是我民國5947日寫的日記,宣洩嘔心瀝血的工藝作品,遭受老師無情低評的憤怒;601月原文抄出投稿刊在「木瓜園」第8期校刊;76825日再度引用,刊在「青年日報」國中學生版。可為一例。

在學生時期,投稿校刊當然是首選;校外的報刊雜誌也都可以試試,投稿之前,要多看你所要投稿對象的文章,選擇你有興趣、有能力、有心得的欄目下手,不要貪多,先從短文開始,不要怕失敗,但要從中求取經驗;先求有,再求好,慢慢的走上屬於你的、文學的人生!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品文也叫做「隨筆」,取其「興之所至,信筆而寫」的意思,是一種形式自由、亳無拘束的文體,通常字數約在一千以內,故稱「小」;表現的內容以實際的生活片段,以及自生活片段引發而來的感觸與聯想為主。

由於它的格式自由,所以無論書信、日記、札記、遊記、傳記、讀後感等體裁,記敘、抒情、論說、描寫、刻畫、摹擬等手法,幾乎沒有不能採用,也沒有不可包容的;因為它表現的是實際生活的片段,所以材料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可以說俯拾即是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正是用以培養寫作能力,磨鍊寫作技巧的最佳門徑。

習作小品文,首先不能貪多。經邦濟世的題目不可能寫成小品文,學術研究的論著也無法以小品文的方式表示,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大小不能相容。所謂「小廟坐不下大的菩薩」;千字以內的短文,又哪能發揮多少道理?

小品文容納不了全盤的事實,所以必須注意事物的細微末節,以顯現它專注、深入的特色。蘇軾的「記承天寺夜遊」:「庭中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。」利用竹柏在月光下的投影所造成的幻覺作聯想,用譬喻的形式表達,集中全力在「月下景物」的經營。這便是「以小見大」、「以部分顯現全體」的小品文作法。

小品文在「質量」上是算小的,但是在「分量」上卻不能不重,否則便成搶救「車薪」的「杯水」,見不著效用,徒遺笑柄一把而已。小品文是以寡擊眾、以少勝多的「精兵」,它的戰爭最高指導原則是直指中心、衝其要害。所以小品文應有明確的主旨,以便將全篇的文字,統一歸屬在它的旗下。徐志摩在「志摩日記」開頭說的「數大便是美」一語,即為統領這一篇文章的中心。

寫作小品文,字數不求多,但求別人讀了印象深刻,所以要注意使用「描寫」的方法。描寫就是照著事象的發展狀況,將它重現在筆端,相當於畫畫時使用的「描繪」。吳均的「與宋元思耆」第二、三兩段:「水皆縹碧,千丈見底,游魚細石,直視無礙。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。夾岸高山,皆生寒樹。負勢競上,互相軒邈,爭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」就是這種寫法;給人的感覺是具體、鮮活,如在目前。其效果與僅作印象式的敘述,相差不以道里計。

小品文不管用以記敘、抒情或論說,其目的都不外在抒發作者對實際生活的感觸,所以小品文裡「感想」絕不能少。每篇有全文的總感想,每段有各段的小感想,甚至每句都寓有個人的寄託在。梁啟超所說的「筆鋒常帶感情」,放在小品文身上尤其確當。

練習小品文從日記與書信入手最好。一個人每天的生活,必有幾筆可記,揀取精要發揮成篇,便是日記式的小品文。若將上述材料的「獨白」形式,改為「傾訴」方式,便是書信。有了傾訴對象,情意的付託將更為具體、實在。這是書信式小品文的優點。

寫作小品文,是文學創作的開始。我們可以藉它練習精細事物的描寫,養成敏銳的觀察力;利用它短小精悍的形式,培養在有限篇幅中,清晰表達情意的能力。等我們的小品文寫得成功了,它不但能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的興味所在,藉著短文的擴大,我們也許因而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呢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聯考作文的臨場注意事項當中,有它積極的一面,就是我們應該「要做」的;也有它消極的一面,就是我們千萬「不可」冒犯的忌諱。綜理如下:

第一、不要「出其不意」:作文固然貴有新意,但卻不宜為了出奇致勝,而過於標新立異。一來怕新得叫人不能接受,二來怕搞得連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,那就不如仍舊按部就班,寫個四平八穩的文章好了。

第二、不可「落入俗套」:作文沒有固定的方法,自然、貼切就好。開頭、承轉、結尾沒有一定的方式,不要迷信「光陰式」、「時代式」等陳腔濫調。因為常見的招式,必定就是已經落伍了的「俗套」。

第三、不要「再唱八股」:有人老愛在文末喊口號、唱八股,過去喊的是「反共抗俄,必勝必成」,如今流行唱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」,這些話都不錯,但是得用對地方;如果把它們寫在不相干的文章裡,就彼此兩傷了。

第四、不可「寫錯別字」:寫錯別字常是許多人作文的致命傷。聯考作文每一個錯別字都要扣分,所以千萬小心謹慎;遇到沒有把握的字,何妨換用另一個有信心的!

第五、不要「添改字句」:作文在下筆之前就應該都想妥了,任意增刪改易,正好暴露你的草率和不周;如果再破壞了版面的整潔,將更加深閱卷老師對你的惡感。這樣成績能不受影響嗎?

第六、不要「大塊文章」:大塊文章是結構上嚴重的缺點。它可能顯示文章內容的條理不清,又造成閱卷老師的不便,影響分數至巨。

第七、不可「抄背範文」:別人的文章只能給我們參考,硬要抄背套用,一定漏洞百出,不值識者一笑。

第八、不要「一味說教」:意見的表達以婉轉的方式為上,尤其是我們所面對的「讀者」都是師長,切忌一時興起,「忘了我是誰」,訓誡申斥紛沓而出。

第九、不可「虎頭蛇尾」:作文是要在計畫和毅力之下來完成的。如果前半寫得詳細,後半草草結束;或是前半字跡工整,後面越寫越亂。這種寫作態度最要不得。

第十、不可「多此一舉」:作文不同於演說,所以文前不必有「開場白」,文末也不必來一段「感謝辭」。如果加上了這些「與考試無關的敘述」,說不定還觸犯了「考試規則」。喜愛「畫蛇添足」的人要特別注意。

此外,成惕軒先生在「國文閱卷經驗談」一文裡,也提到了一般作文的幾個缺點,可供我們借鑑:一、文不對題;二、誤解詞意;三、似是而非;四、詞多意少;五、造句不通;六、杜撰故事;七、亂改成語;八、別字滿紙;九、文白夾雜;(74812聯副)阮文達先生增列一條:將戲劇、小說故事,當作歷史引用(74817聯副「隨緣隨筆」)。這些都是我們在聯考作文時要竭力避免的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聯考作文由於種種的特殊之處,不但在平時的準備,與正規的訓練有異,即使在考場當中,也有許多特別要注意的事項,彙整如下:

第一、要控制時間:聯考作文併在國文科,全部時間為八十分鐘,其中能用在作文的約四十五分鐘,包括構思、下筆和檢查,時間極為匆促,一定要善加把握。

第二、要精簡篇幅:文章貴精不貴多,尤其聯考作文因為時間緊湊,更應該以短小精悍的文字來完篇。

第三、要詳審題目:看到題目不要急著動筆:至少默念題目三次,以確定文字無誤。題目前後的說明文字也要一一詳閱,以免冒犯了它的限制。

第四、要確定主旨:主旨關係著全文的發展,宜早確立,否則便像盲人騎瞎馬一般,永遠闖蕩不出一條明路。

第五、要把握重點:由於時間有限,所以只能針對重點作必要的發揮,其餘枝節應以壯士斷腕的心情予以割捨。

第六、要擬定大綱:大綱是呈顯主旨的步驟,也是安排材料的依據;有了大綱,可以保證作文過程的順暢。

第七、要注意分段:為了減輕閱卷老師的閱讀壓力,適度的分段於文意、於寫作、於分數都有助益。

第八、要緊密銜接:作文最怕「斷氣」,尤其是分秒必爭的聯考作文,必須前後連貫、一氣呵成,才可望獲得高分。這要依靠段與段的連接來完成。

第九、要言之有物:就是要針對題目的意思,發現問題、提出問題、討論問題,並且解決問題。

第十、要言之有序:注意條理清楚,分出輕重緩急,要有本末因果、連絡照應。

第十一、要自出機杼:就是耍直抒胸臆,有自己的見解,說自己的理由,下自己的判斷。

第十二、要注意書法:當文意不相上下時,書法優者得分高;這同時也是舒解評分老師閱卷壓力的另一個方法,於人於己皆有利。

第十三、要使用標點:標點與分段同是作文的一部分。它消極的可以避免文意混淆;積極的使文意明確,幫助語氣和文辭神態的適切表達。

第十四、要句短字大:短句簡鍊,文義明白,容易討好,字大且行列整齊,可以博得良好印象,避免閱卷老師的「彈性疲乏」,都是輔助獲得高分的秘訣。

第十五、要遵守規定;作文的一般規定,如抄題、抬頭、空格,空行之類要遵守;聯招會還有特殊規定,如不可寫姓名、作記號、用藍黑以外的色筆或中途換筆,以及可不可以使用立可白修正液等,更要注意遵守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緊張、急迫,是聯考作文的最大特色。緊張容易導致心慌意亂、精神不專,使得我們在平日辛苦所積累的實力,無從發揮,甚至發生短暫的所謂「記憶空白」的現象;急迫又叫人手忙腳亂,顧得東來卻疏忽了西。所以克服緊張急迫的心情,是贏得聯考作文、甚或整個聯考的關鍵。

克服聯考作文的緊張和急迫,可以從平時取材與運思的訓練上著手。如果我們能夠在平時的作文練習裡,預先擬就一套應付聯考作文的取材和運思模式,反復演練,養成習慣,一旦進了聯考試場,只要依照模式實地操作,那麼此時不尋常的外界環境,所加諸於我們身上而造成的緊張和急迫的心境,皆可以減輕其影響至最低。

取材方面:

第一、利用課內的材料:學校三年接觸了不少的教材,在準備聯考時,又都重新溫習了一遍,記憶深刻。任何一科的內容,都能夠適當轉化成為我們寫作的資料。尤其文史科目,公民、童軍訓練等品德修養有關的條目,最常可用。

第二、利用考場裡的材料:聯考考場大都設在學校教室,教室內的擺設布置,可以提供我們觸發靈思的媒介,正在進行的考試、一起應試的同學、監考的老師,甚至於不尋常的緊張氣氛,都可以作為我們筆下說理、譬喻和引證的資料。

第三、從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去找材料:日常生活的體驗,是一切寫作材料的泉源,不管是來自看、聽、感、想、做任何一方面的材料,都是最真實、最寶貴而且最具體的。碰到必須由我們自己現身說法的題目,這一類的材料尤其顯得親切可喜。雖然說在準備聯考的日子裡,屬於學校生活以外的體驗奇少,但是別忘了把握在學校生活的點滴,記住校園、記住師長、記住同學以及你自己,說不定聯考作文的開頭就在這兒呢。

把住了取材的方向,運思的線索便已粗具了:

第一、認識題目、確認範圍:包括認識題目的字義、涵義和範圍的限制,以便作為確立中心思想的依據。

第二、確定中心思想:中心思想就是主旨,是我們寫作本文所要傳達的主要意思,也就是寫作的目的。有了中心思想,才能據以取捨材料。

第三、擬定大綱、安排材料:大綱是較小的中心思想,它完成一部分的寫作目標;集合這些小目標,就能傳達我們所要表現的意思。材料有事、有理、有情,看看我們那個大綱想要利用什麼方法,達成什麼目標,就把合適的材料安排給它。如此循序漸進,完整的作文便告完成。

緊張和急迫是聯考時必不可免的現象;想要聯考作文順利,以上所介紹的取材方法與運思過程,是必得在平時常加模擬熟習的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報載:教育部已經決定,自八十二學年度起,實施自願升學方式的十二年國教,同時廢止行之多年的高中聯考;國中應屆畢業生將依在校三年成績,加上一次會考的成績,再按照自己填寫的志願,依序分發入學高中或高職。

廢除了高中聯考,是不是意味著「聯考作文」式的作文試煉關卡,也將永遠隨之撤除消失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

教育部為了袪除學生家長對在校成績不盡客觀的疑慮,兼顧分發依據公平的原則,決定在辦理十二年國教初期,加上一次會考的成績以為「過渡」,等到大家都能信任國中成績考評的公平性與公正性時,會考才會取消。

因此,在可預見的將來,所謂聯考的高中入學考試雖然取消了,替代它的卻是一項名為「會考」的統一考試;既有了會考,「會考作文」就有可能取代昔日「聯考作文」的地位,成為「會考」場上的一個要角了。

目前,教育部延長國教委員會,還沒有決定會考要考哪些科目,會考時間則可能提前在畢業以前的寒假或學期中,以避兔密集式的試程安排,給同學帶來嚴重壓力。

雖然「會考」不同於現行的聯考,即使考差了也不會有「落榜」的威脅;但是會考還是考試,而且不在正規的學期考試之列,學校、學生和家長,仍難免如臨大敵,全面緊張、動員起來。如此,會考雖可脫離聯考之名,卻難脫離聯考之實;尤其是在內在的情境和外在的氣氛上。

以延長國教年限及會考設計的目的來推測,會考的科目大概不會有如目前的聯考那麼多,考試的範圍、深度在一片淺化、簡化聲中,勢必也有相當的改變。但是以國文一科在目前聯考的配分之重,以及授課時數之多,會考科目是絕無可能把它漏掉的;這還可以從其他的升學或就業考試,以及年年必辦、數十年如一日的國語文競賽得到旁證。

會考若有國文,而不包含作文,那更是絕無僅有的事了。那不僅僅是由於作文一科是國文課程中所學,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;更由於作文是個人語文、思想、組織、邏輯等實力的具體指標。捨棄作文,就測不出真正的國文程度。但是會考作文恐怕不能再擁有如聯考作文那般的風光了,也就是說配分可能降低;而且在外界對作文評分的客觀性,飽含質疑之際,將來的會考作文成績,恐怕會採取固定等第給分的辦法,限制評分老師給分的彈性,以免發生分數過度懸殊的現象。

為了適應多元化社會的潮流,會考作文的命題,恐怕也會有大幅度的變化。事實上,近年來的聯考作文的命題,已有多樣式的改變,除了傳統的命題作文之外,抒評寫作、引導寫作、縮寫、看田作文、改寫短文、改寫詩詞等寫作方式,也陸續的登場。將來的會考作文,命題也可能延續這個趨勢,將一切的寫作形式盡行應用上來;而且在只求印證所學具一定標準,並不為甄別各自的程度前提下,題式可能也往淺化、簡化的路子走。所以,像造句、說大意、找主旨、立大綱、仿作修辭等初步的作文練習,也可能出現在會考作文試卷上。

會考雖然還沒有開始,「會考作文」卻呼之欲出。會考作文不管如何變革,初期總脫離不了聯考作文的影子。有了聯考作文的認識和準備,應付會考作文將是一件有如反掌折枝一般的易事了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聯考作文不是一種文體的特殊分類。聯考作文是我們練習寫作的「實用」目的之一。

在開始練習作文之初,我們都難免有「為什麼要學作文」的困惑,而老師也都不例外的以「實用」作為答案,說:作文和說話一樣,都是人們用來表情達意的工具;當我們須要說明事物、傳達感情、發表見解,卻礙於時空的阻隔,不能以言語作工具的時候,我們就可以利用作文來代替。這是作文最基本、也是最長遠的實用目的。

漸漸的,我們認識的詞彙增多,安排和使用詞彙的能力也提高,我們便發現:作文除了可以作為人與人間相互溝通的工具之外,當我們無意於向外界傾訴吐露什麼的時候,它仍然可以作為我們暢述發抒的媒介。這是作文的中程目標。

上了國中,面對聯考之後,更發現作文是聯考的項目之一。應付考試便成為作文最優先的近程目標了。練習作文而講求實用的目的,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顯得有點功利;事實上,做任何事都沒有不講求目的,只有或多或少、或顯或隱的區別而已。連司馬遷編撰名垂千古的史記一書,都不免有「藏諸名山,傳諸其人」的目的;我們練習寫作,又何必自外於應付聯考作文的實用目的上呢?因此,認識、了解聯考作文,自是青年學生都必須修習的功課。

聯考作文和一般作文是大不相同的:

第一、時間的限制:一般課堂上的作文似乎也有上下課的時間限制,但是多半不嚴格執行;有時當堂寫不完,老師甚至准你次日補交。聯考時間卻是鐵一般的嚴格,連一分一秒都不得通融。

第二、環境的特殊:一般的作文或在家裡,或在課堂,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環境;但是聯考的場所,通常不在我們熟悉的地方,而且場內、場外戒備森嚴,一片肅然,不但禁止翻閱參考資料,也不准和同學交換意見,更沒有指導老師可資商量。這些因素營造成一團緊張的氣氛,令人心跳加速,腦中一片空白。

第三、自我的限制:聯考作文由於時間緊迫、氣氛緊張,自然而然形成一道若無還有的限制。例如:無法打草稿(沒有時間,也沒有多餘的紙張);不能寫太長;不可太潦草等等。這些隱形的自我限制,又間接束縛了我們的手腳,使我們在原已不甚寬廣的空間,更顯得施展不開。

此外,聯考作文的「讀者」,通常就僅止於閱卷評分的三兩位先生;這三兩位先生的脾性,卻又明顯的足以左右我們聯考的成敗。所以,在下筆時,語氣和語彙的選用,不免要因而稍作留神。為誰而寫,本來就是作文前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,何況面對的是手操「生殺大權」的評分老師,哪能不更加戒慎恐懼?這一點,在聯考作文時,絕對輕忽不得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08 Mon 2022 11:41
  • 講稿

講稿就是講詞,或稱作演講稿、演講詞。講稿指還沒有發表的講詞,這跟還沒發表的文章叫文稿,意思是相同的。

演講也有稱為演說的,是一個人面對大眾發表意見的口頭傳播方式。當我們心裡有話要說的時候,可以選用兩種不同的表達工具:一是語言;一是文字。用文字就可以寫成文章;用語言則是發為說話。但是說話並不就是演講。一個人若只是把心裡的意思說給自己聽,猶如寫作一篇純粹的日記,那麼他是獨白;如果他把心中的話說給自己以外的一個、或幾個人聽,猶如寫作一封書信,那麼他是傾訴。這樣的說話方式,都不能算是演講。

所以演講是有它形式上的要件的。首先它必須有要面對大眾發表的意見,其次是要透過口頭傳播的方式來發表。口說固然方便省事,但是進行的時間極為倉促,沒有多加斟酌的餘地,難免掛一漏萬或丟三落四。為了避免造成這些遺憾,便有為演講準備講稿這件事了。講稿的寫作、純粹是為演講而發,有立即而明顯的目的,當然是應用文的一種了。

應用文都具有固定的格式,講稿也不例外。一篇講稿除了正文是跟一般的作文相類似之外,還應有開頭的「引白」,和結尾的「謝辭」,是演講時必不可少的形式。

引白又叫開場白,包括稱呼、介紹題目、演講的目的,甚至參與演講的機緣、自己準備演講的過程等等,除了稱呼和題目是必要說的之外,其餘項目可以視情況增列。開場白不是演講的主要成分,只是提供聽講者必要的資訊,不宜拖得太長,以免破壞演講主題的完整。演講結尾的謝辭也是越簡短越好,能用一句話說的,絕不說成兩句,以免造成尾大不掉的毛病,引發聽眾的不耐。

演講的正文,雖說略同於一般的作文;但撰擬演講稿,也有它特別的地方:

一、演講是要聽的,所以語句不能太文、太長;太文言化了,怕聽眾聽不明白;太長了,超過演講者一口氣的句子,怕要造成「上氣不接下氣」的窘況。

二、演講是為了要發表意見,所以講稿一定是論說文,如果用記敘文或抒情文的方法來為講稿,一定是要鬧笑話的。

三、因為演講是直接口述出來,如果引用他人的話,應使用單純的引用,切忌如作文一般,引號之中再加引號,這樣說出來,必定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會。

四、演講的聽眾就在面前,身分及語氣的使用,要稍加慎重。

五、演講有語氣及聲調表情的幫忙,還可以有適當的動作,有關的描述在講稿裡便可以省了。

六、為了強調,或者讓聽眾更容易明白,不妨在必要的地方作適度的反覆。

以上是有關講稿寫作的技巧;至於演講怎麼練習,可參閱國中國文課本第一冊語文常識三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封信通常由兩部分組成,就是信封和信箋;寫在信封上面的文字叫做「封文」,寫在信箋上面約文字便是「箋文」。箋文是書信的內文,除了要明白表示寫信的目的以外,還有一些習用的「格式」,依序擇要介紹於後:

一、稱謂:就是寫信者對受信者的稱呼:如「櫻櫻」、「經兒」、「意映卿卿」。稱呼尊親長不能加姓名;對任何人皆不能連名帶姓的叫;稱呼老師用字、號或名;不宜稱姓。稱謂要從信箋的第一行頂格寫起。

二、提稱語:寫在稱謂之下,是請對方讀信的意思,如「知之」、「如晤」,依輩分關係各有區別,在現代的書信,尤其是同輩之間的書信,已大半捨棄不用。

三、開頭應酬語:這部分有如與人剛見面時打個招呼,或寒暄幾句,是還沒有進入正題以前的客套話。

以上三項叫做「開頭」,是書信的第二部分,除稱謂、提稱語合占第一行外,第三項約是一般作文的第一段。

書信的第二部分是「正文」,跟一般作文的寫法大致相同:如果寫信目的是在告訴對方事情,便用記敘文的方法;如果是傾訴情愫,便用抒情文的方法;如果是討論問題,便用論說文的方法。只是寫作時,要時時記住自己和對方的關係,保持應有的禮貌和分寸罷了。

書信的第三部分是「結尾」,包括下列五項:

一、結尾應酬語:這部分有如與人見過面、談完話,準備離去時說的「再見」、「珍重」等客套話,是配合正文的結束,自然表露的心意。

二、祝語:就是信末給受信者的請安(指對長輩)或問候(指對平輩)。分成兩部分,前半連接前文續寫,或用「敬請」、「恭請」(給長輩),或用「敬祝」、「順頌」(給平輩),或用「順問」、「即問」(給晚輩);後段換行頂格寫起,可用「福安」、「大安」、「近好」等。

三、自稱、署名,末啟詞:這是相應「開頭」的稱謂而來的。前面稱謂是父母,這兒自稱便是子女;前面稱老師,這兒便是學生。如果是長輩寫給晚輩,署名可以省;寫給家人或關係親近的人的要寫名字;寫給老師要姓名全署,如果畢業年代久遠,還應附上年班別。署名下還有末啟詞,也依輩分關係各有區別,普通用「敬上」、「啟」等。

四、寫信的月日,寫在最後一行最底下。

五、附語:附帶要向受信者以外的人致意,或者寫完信後仍有不足之意,可以在信紙最後的空白處補述,叫做「附語」。

舊式的書牘函札等,就是今日所稱的信件,格式非常嚴謹,有些已經流於形式,沒有「實用」價值;現在人的書信只要講究得體、實在、有禮的原則,許多不必要的客套,倒是不必拿來多佔地方了。

甲半美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